2023年12月1日,魏德聖導演以癌症病童為主角的《BIG》電影在台灣上映,打破一般電影一次上檔一個月時間的通則,《BIG》硬是創造了至今全台兩次上映,全國各界人士持續超過一千五百場包場的紀錄。若是你想觀影,現在除了自己包場,或許還能從上《BIG》的臉書中尋到一些尚有空位的私人包場。
《BIG》有什麼厲害?以六個小演員為主角,敘述在816兒童癌症病房內發生的故事有什麼特別?許多觀影者看了一遍又一遍,在社交帳號上推薦了一次又一次又是為什麼?
或許只是因為在這超過兩個半小時的電影中,讓我們認同了「好好活著」是一件多迷人的事。
天缺開局,816血癌病童的病房是聚集了六組被病魔選中的苦難家庭,包括:與動物保育員單親媽媽相依為命的九歲女孩、出身於醫師家庭,卻因為罹患骨癌已經切除一隻腳的十四歲男孩、主治醫生比自己更突然離世的十六歲女孩、母親懷孕,爸爸工傷半身不遂,已經多次手術而剃光頭的五歲男孩、父母離異,具有繪畫天賦的腦癌男孩、還有年僅四歲,牧師家庭的混血小女孩。
不同的背景、不同的年紀、不同的社經地位,面對不同樣貌但同樣狠毒的病魔,他們不是「只想活」,而是在病魔停戰的每一天認真的活。
導演應該是溫柔的人吧,影片中所有令人落淚的場景都來自避無可避的真實狀態,當你因為主角的遭遇嘆息,導演鏡頭一轉,讓你跟著走進另一個事件中,告訴你可以難過,但別難過太久,因為人生可忙著;除了感受生命中的揮之不去的重,還有很多事要做,像是畫畫、報名街舞比賽、準備聖誕節表演節目……,所有病魔「停戰」的時日,每個孩子都如同無憂天使般,明亮、溫暖、朝氣蓬勃且忙碌。
不用渲染悲情的音樂,主要的手術過程都以動畫替代殘酷寫實,沒有刻意的狗血衝突,沒有熱血沸騰的英雄拯救,每一次與病魔的生存之戰都可能輸,因為誰也沒有主角光環與金手指。
這是一部似紀錄片又不是紀錄片的生活電影,不說教卻讓人靜默省思:《BIG》告訴你,因為在每一個瞬間認真的活,全心的感受生命,所以每個人都是無限大。
「好想看」指路→
1. 自己包場
2. 上《big》的臉書中尋到一些尚有空位的私人包場
圖片來源:
Comments